媒体报道

必威 > 学院资讯 > 媒体报道 > 正文

【学习强国】我家的“人世间”故事丨父亲的选择

作者:刘海林来源:学习强国石家庄学习平台 发布日期:2022-05-19

我家的“人世间”故事丨父亲的选择

父亲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人。

选择是一种人生态度,人世间,不要因为眼前的利益、地位迷失方向,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努力、坚持、奋斗。

父亲选择当民办教员,辛勤耕耘二十年。

父亲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。从我记事起,就知道父亲说话行事与众不同。那时的父亲高大健硕,大背头让额头凸显得更加宽敞而饱满;戴着眼镜,镜腿裹着几匝胶布,镜片横七竖八的划痕隐约可见;胸前口袋别满了笔,散发着十足的文人气息。

高小毕业的父亲成了村里的香饽饽,公社、大队、粮库等都向父亲发出邀请,父亲最终选择回村里教书。“家有五斗粮,不当孩子王”,那个年代当老师补助是很少的。父亲当老师,离不开母亲的支持。母亲不识字,但知道“好钢要用在刀刃上”。

我们村很大,也很穷。村里小孩大部分失学在家,早早学会了耕、种、锄、收一年四季的农活。面对乡亲们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辛苦而简单的生活,面对家乡十年九旱的贫瘠土地,父亲说,我们贫穷的“根”是文化教育跟不上,是知识的贫穷。父亲铁了心选择教书,不仅仅是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和执着,也是一份沉重的责任担当,更是父亲回报家乡的初心。

刚入职的父亲就利用假期做了两件事:扩建修缮“学校”、劝说老乡送孩子上学。父亲将家里准备盖房子的土坯、木头拉到了“学校”,又赊了些水泥,挨着原教室加盖了两间屋子,随后父亲便抽时间与老乡坐坐,说上学的种种好处。入学的、复学的,不几日便多了起来。

每天早上,父亲让孩子们唱《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》,“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,爱祖国,爱人民……”父亲吹着口琴伴奏,歌声清脆嘹亮、悦耳动听,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孕育着爱国的种子。父亲也注重孩子们德行的培养,“人无德不立,国无德不兴”,让学生从小养成好习惯,做一个勤学习、明事理、有德行的人。

父亲在教学上的严厉是出了名的。他上课时教鞭始终不离手,半米长的细竹竿,便于教学又足以震慑学生。高高举起的教鞭虽然只是敲打在黑板和课桌上,却让多少学生改邪归正,让多少学生回答出满意的答案。

父亲晚上仍然要加班,煤油灯下,聚精会神地批改着作业、写着教案。我喜欢看父亲用红水笔批注,也会帮父亲整理阅完的作业和试卷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,年复一年,一批批学生考上了中学,有的还升入了重点。

父亲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,严肃的面孔一沉下来,子女们便规矩安分了许多。这应该是他平时的言谈举止早让儿女们在耳濡目染中心生敬畏。

父亲选择了教书,我家的日子却越发艰难了。曾记得我总喜欢在大队救助户的大红告示上搜寻着父亲的名字,当看到“一类户——刘喜”的名字时,心里总会美滋滋的,幼小的我认为那是“光荣榜”,殊不知那是一张“扶贫救助单”,是党、国家对贫困户的关爱。那个时候,我家总是欠大队的工分。亲戚朋友劝父母别让老大、老二念书了。父亲还是顶住了压力,他说:“欠大队的慢慢还,上学可是关系一辈子的事啊。”那个年代,选择让我们上学是父亲的英明决定,也是最深沉的爱。

现如今,大哥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、多年被评为“劳动模范”,二哥参军成为一名军官保家卫国,大姐继承母亲的才艺,二姐开了两个公司创新发展,三哥转业后投身地方建设……我们的日子都红红火火,幸福满满。

如今村里柏油路四通八达,邻村的孩子也来上学了,原先的土坯教室被一栋三层小楼取而代之,师资力量雄厚。父亲看到乡村的振兴、子女们富足殷实的日子,内心欣慰,不胜喜悦。令父亲更加高兴的是,国家出台了对原民办教师给予教龄、养老、医疗等方面的补助政策。

岁月不居,时节如流,伟岸如山的父亲已到耄耋之年,他的学生早已桃李满天下。父亲的选择造福了村民、教育了子女、传承了美德。没有他们那一代人的勤劳、努力、坚持、奉献,就不会有我们幸福的今天。

父亲的选择,是对的。

原文链接:我家的“人世间”故事丨父亲的选择